ENVIRONMENTAL KNOWLEDGE
環境質量評價:
從環境衛生學角度按照一定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環境質量進行客觀的定性和定量調查分析、評價和預測。環境質量評價實質上是對環境質量優與劣的評定過程,該過程包括環境評價因子的確定、環境監測、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環境識別,因此環境質量評價的正確性體現在上述5個環節的科學性與客觀。按照一定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環境質量加以調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作出科學、客觀和定量的評定和預測。
環境質量評價的主要目的是:
。1)較全面揭示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趨勢;
。2)找出污染治理重點對象;
。3)為制定環境綜合防治方案和城市總體規劃及環境規劃提供依據;
。4)研究環境質量與人群健康的關系;
。5)預測和評價擬建的工業或其他建設項目對周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即環境影響評價。
現狀評價:
現狀評價是對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現狀進行環境質量評價,以便了解目前工程的環境狀況,針對不利影響提出措施,保證和提高環境質量。水環境現狀評價主要是對研究水域當前的質量狀況按照國家環境質量標準進行評估,以確定水域現狀環境質量優劣等級,并為工程前后環境質量比較提供依據。 預斷評價: 預斷評價是對計劃興建工程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或某地區或建設項目周圍將來的環境質量變化情況進行預測并作出評價,對不利影響提出減免或改善措施,為決策部門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簡稱環評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通俗說就是分析項目建成投產后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污染防止對策和措施。
目前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侪h境質量評價。
、诃h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郗h境影響后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是鼓勵在規劃和決策中考慮環境因素,最終達到更具環境相容性的人類活動。其作用是明確開發建設者的環境責任及規定應采取的行動,可為建設項目的工程設計提出環保要求和建議,可為環境管理者提供對建設項目實施有效管理的科學依據。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在與內蒙古自治區就環評法執法檢查情況交換意見時指出,規劃環評是環評法的主要立法目的和宗旨,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應充分發揮其在政府決策中的支撐作用。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推行,收到了明顯效果。
第一,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是我國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控制新污染的兩項主要制度。
第二,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步驟和程序都貫穿在基本建設各個階段,使計劃管理、經濟管理、建設管理都包含環境保護的內容,從而把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納入國民經濟計劃軌道,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環境,促進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第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可以調動社會各方面保護環境的積極性,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環境影響評價是對建設項目、區域開發計劃及國家政策實施后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進行的預測和估計。影響評價的對象包括大中型工廠,大中型水利工程,礦山、港口及交通運輸建設工程,大面積開墾荒地、圍湖圍海的建設項目,對珍稀物種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或對各種自然保護區和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產生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區域的開發計劃以及國家的長遠政策等。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對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改革。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能有效地改變這種狀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是認識生態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關系的過程,認識的提高和深化,有助于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環境影響評價為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掌握區域的環境特征和環境容量,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才能符合客觀規律并切實可行。
(3)環境影響評價是為建設項目制定可行的環境保護對策、按行科學管理的依據。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獲得應將建設項目的污染和破壞限制在什么范圍和程度才能符合環境標準要求的信息和資料,據此,提出既符合環境效益又符合經濟效益的環境保護對策,并在項目設計中體現。
總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正確認識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關系的重要手段,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積極施措,推行這一制度,對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都有著重大意義。